杨瀚森在NBA的首次亮相仅仅打了不到一节便被替换下场,体力完全跟不上比赛节奏,这直接暴露了他在NBA赛场体能储备上的短板,也让人感叹NBA的强度远超想象。
在与球队的季前赛中,身为内线的杨瀚森一开始出场时还保持着不错的气势,抢篮板、卡位、跑位都很积极。然而,短短几分钟后,他的动作明显变慢,呼吸沉重,防守反应迟缓,整个人的状态迅速下滑。教练很快看出问题,将他换下休息。这场比赛成了他初到NBA最直观的一次“下马威”。
NBA的节奏快到令人窒息,攻防之间的转换几乎不给球员喘气的机会,远比国内联赛的节奏紧凑许多。同时,球员必须不停地进行高速冲刺、强对抗,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战术执行。对于刚进入联盟的杨瀚森来说,“打不满一节”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,但它暴露的体能短板却不容忽视。
在此之前,杨瀚森的训练和比赛强度更多是在国内体系中完成,即便他在CBA赛场上表现活跃,体力也很少出现这样快速透支的情况。但一旦来到NBA,面对每一位身体素质和力量都极为出众的对手,消耗会成倍增加。尤其是高强度对抗下多回合的跑动,使得他的体能在短时间内被榨干。
有队友表示,NBA中哪怕是替补阵容的球员,身体对抗能力和速度都不逊色首发,这种全队高度统一的运动水准,让新援必须适应。这也是为何许多球员在初登场时都会出现类似“打不满一节”的体力问题。杨瀚森的情况只是被放大了,因为他正处在被外界高度关注的时期。
在被换下后,杨瀚森坐在替补席上表情凝重,眉头紧锁,额头的汗水不断流下。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因为犯规太多或战术需求被换下,而是纯粹因为体能透支。在这种强度下,连呼吸都变得困难,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适应接下来的NBA赛季。
这种心理上的冲击比身体疲惫更让人难受。对于一名年轻球员来说,首场比赛就是给教练组和队友留下印象的机会,但当你还没完全发挥就被迫下场,这种挫败感会让人陷入短暂的自我怀疑。杨瀚森深知,自己需要的不仅是调整呼吸,更是一套重新适应NBA节奏的体能计划。
有媒体捕捉到他在赛后独自加练的画面,那天他做了大量的冲刺和力量训练,希望弥补自己在比赛中暴露出的短板。据了解,球队体能师也为他设计了专门的计划,每天包括长时间有氧、大量间歇跑、核心肌群力量增强等项目,目标是让他在高强度比赛中也能保持稳定发挥。这一系列调整,不仅是为了消除“打不满一节”的尴尬,也是为了让他彻底走出体能不适应的困境。
事实上,杨瀚森的崩溃并不是孤例。许多国际球员在刚进入NBA时都会感受到类似的冲击,这种落差来自于同场竞技的每个人都能以极高速度进行全场攻防,并且保持很长时间不掉速。此外,NBA的训练和比赛节奏往往是相辅相成的,训练中就要模拟比赛的强度,这让球员无处可逃,也迫使他们快速进化。
杨瀚森的故事也提醒所有有志赴美打球的年轻人,NBA的门槛不仅在于技巧和身形,更在于持续对抗下的体能极限。无论你的身高优势有多明显,或者技术多精湛,如果体力成为短板,就会影响你在场上的每一次判断和动作。NBA没有等待适应的时间,你必须立刻跟上,否则就会被替代。
接下来的比赛中,杨瀚森若想避免再次“打不满一节”,就必须在训练和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耐力和爆发力,并调整饮食和恢复节奏。他自己也明白,恢复信心比恢复体力更难,而这两点都需要时间与坚持。他面对的挑战很现实,也很残酷,但只要不被初期的挫折击垮,未来依然可以在NBA打出自己的价值。
这场打不满一节的经历,让杨瀚森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受到了强烈冲击,但也成为他蜕变的起点。